王岩:“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培养”讨论记

来源:未知

“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培养”讨论记

王岩

2022年12月25日


在举国上下被新冠疫情的画风突变所困扰,几乎无暇它顾之时,2022年12月22日,知识产权学界却开了一个名称很长的会:“2022全国知识产权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讲坛——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体系化培养”。主办方是国家知识产权局、重庆市教委、重庆市知识产权局,具体经办是重庆理工大学。


因疫情肆虐,会议全程网上开。苏平院长何培育院长团队一向以做实事打硬仗著称,付出了艰辛努力,尤可嘉赞。


会议日程为一整天,除领导致辞与主旨发言外,还有四个专题环节: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培养目标与方向;招生条件与学制;课程体系设置;师资队伍与实践教学。每一环节有约十名发言嘉宾,学界关注学科建设的老师们悉数出现,还邀请了重庆长安、腾讯、安节、超凡、集佳等商界代表参加。


第三个专题环节“课程设置”,我被安排作主持人。日程上写明本环节有11人发言,每人10分钟,总时长110分钟。若是这样满格安排,注定要超时!况且,我更希望这些业界大牛们能多一点互动交流时间。与安排议程的重庆理工黄光辉老师商量后,提前为本群嘉宾建了个群,要大家把发言时间压缩到8分钟以内,同时提前抛出问题,大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。江苏大学唐恒老师华南理工万小丽老师早早提供了课程方案,武汉理工的刘介明老师刚获“阳”,也赶在开会前写出了完整的培养计划发群里。


线上开会,仪式感肯定要差一些,但嘉宾的发言依然精彩。


主旨发言者是吴汉东老师。他回顾了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的发展,简明扼要,高瞻远瞩。特别提到近几年来知识产权学界的密集交流,包括2016年在广州形成的“长洲共识”。未来,他强调要建设知识产权的“学科体系”、“人才体系”和“知识体系”。


吴老师与我同属七七级50后,他在中南政法学法律,我则在重庆大学学计算机。吴老师是中国知识产权学界一直以来的扛鼎者。在当今的中国社会,学问好,人品好,还能当好领导,这几乎是一个“不可能三角”,但他就愣是做到了。2016年在大咖云集的长洲会议(广州华南理工校园)上,吴老师最后总结发言时,所有人都拿笔在记,现场只听得到他清晰有力的声音和唰唰唰笔走纸上的声音。


六年前的“长洲共识”将知识产权学科作为未来的目标,着力推动知识产权专业学位建设等基础工作。吴老师今天说,今年9月14公布的《学科目录》增加了“知识产权专业硕士”,是一个阶段性的重大进步。现是在时候从中国自身的角度,去思考知识产权的知识体系构建了。


我特别同意。


社会的发展最终是受思想的引领。中国思想体系悠久博大,但其学术表述一直囿于极小的精英圈内。纵观当今人文社会科学,所有的术语和理论体系,几乎都来自西方。五十年来中国知识产权从概念引进,意识形成,到保护运用的逐渐落地,“知识”已成为今天社会财富的呈现形式,影响到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。以中国的体量之大,面临问题之新,思想与理论如果仍在原来的模式中未有突破,再往前走能否行稳致远,让人担忧。


凡事简单强调中国特色或西方特色是很低级的思维方式。当今的世界格局下,尤其需要跳出东西之争,站到一个更高的层级,以更高的视角(比如说,空间站宇航员的视角),来看这个世界,才可能找到所谓的“公约数”,形成真正普世的东西。


这些年在探讨知识产权学科问题时,总会被问到美国或德国是怎样的。一个超越传统视角的完整理论体系,我在他们那里也没有看到。大家现在面临的知识产权理论困惑,应该都差不多。这也是吴汉东老师所说,未来充满挑战。


第一个专题环节的主持是重庆理工的何培育老师,发言老师们言简意赅,各有观点。我因为此时家住的楼层响起工程电钻的咚咚声,不得不下楼转移到其它地方。有几位老师发言没听到,如社科院的李明德老师,南京理工戚涌老师,人民大学姚欢庆老师等等。因网络卡顿,厦门大学林秀芹老师也没听清楚。上海大学陶鑫良老师再次强调了知识产权的“法为商用”,诉讼的背后动因主要是经济利益。北京大学易继明老师特别提醒法学大类与法学学科的区别。华东政法丛立先老师呼吁知识产权专硕不能办成法律专硕。重庆理工苏平老师提到知产专硕毕业后的工作包括了“合规服务”等,强调“产教融合”与“科教融汇”。等等。


这一环节比原定时间延长了近半小时。


接下来的第二专题环节“招生与学制”,由上海大学袁真富老师主持,发言者有中南财经政法黄玉烨老师,西安交大马治国老师,中国计量大学朱一飞老师,中科大胡海洋老师,华东交大肖海老师,重庆理工胡海容老师,一直延续到了中午十二点半。


中午略事休息,下午两点开始第三环节,“课程体系设置”。我开场时提醒道,大家都是教过课,排过课,甚至编过教学培养计划的资深老师,知产专业硕士已有好几年的论证,但它与法律专业硕士有哪些相似,有哪些区别,仍未完全说清。其课程设置是一个法律专硕的细分版,还是有自己明确的特征?我们能否聚焦讨论,像法律专硕(非法本)那样,也形成知产专硕的10门左右核心课程?


11位发言人中有9位是各高校老师,大多数还是法学院院长级别,提出的方案建议反映了这些年来在知识产权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积累。清华崔国斌老师和西政李雨峰老师的观点有代表性:如果不是以往的法律专业硕士(知识产权方向)在招生上受到限制,它就相当于现在要搞的知识产权专业硕士,不用改名了。换句话说,现在的知产专硕的课程体系,与法律专硕就是一样的。


不持此议的老师也不少。原北航教授现为重庆高院副院长的孙海龙老师提到,他受影响最大的是在北大上的《数学哲学》课,受益终生。类似的课程于我,是在重大时学到的熵概念(热力学熵与信息熵)。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宋河发老师抛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课程表,最要紧的是讲到“知产专硕要为科技创新服务”。大连理工的洪勇老师,同济大学的许春明老师都强调了课程中除了法律的内容外,应有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内容。武汉大学的宁立志老师给自己上了8分钟的手机闹铃,但到点嘀嘀声响后却忍不住继续讲,大声疾呼要重视《竞争法》,我最后连喊“完全同意!”才收住其发言。


两位来自企业界的代表,深圳李富山出身西南政法,长期在创维等科技企业工作,他认为培养计划应标准化,且不应以司法考试为导向,可让用人单位委托培养或联合培养。重庆长安汽车的刘海燕认为,对企业而言,知识产权的工作可以分为前端的“产出与保护”和后端的“风险对抗”两个部分。“我们部门的知识产权专业的同学,基本上只能从事后端的工作,前端的做起来太吃力。但是从业务量上来看,前端的工作量其实比后端要大很多。”这是非常重要的观点。


很多人认为“创造”是研发人员的事,学知识产权的做不了。这是出于对创造一词的理解偏颇。企业理解的知识产权创造,首先是技术的,同时也是法律的,除了研发人员,IPer们能否深入到研发前端,至关重要,但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很少。我那些毕业后在科技公司工作的学生也有类似的感受。


重庆长安汽车最近推出的新能源汽车“深蓝”系列很不错,他们在知识产权的前端,即技术与设计上,一定是下了很大功夫。一个国企能做到这样,令人惊喜。


如果说知产专硕与法律专硕有根本性区别的话,这种区别主要是在技术创造领域,包括工业技术,也包括互联网行业的技术。各位高校老师要逐渐认识到这一点。


本环节发言基本准点结束,我没有做什么总结,但用了主持人的特权,用三五分钟展示了我的观点:


未来的知识产权专业硕士课程体系,最基础的核心课程必须在国家层面统一,否则就不成其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学位。基础核心课的设立,体现出对知识体系的理解。我个人的理解建立在过去数年中对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的探索之上(可参看《知产学科的名与实》等),据此提出的核心课程清单(14-18学分)如下:

科学技术概论

概率与统计(信息科学,创新的本质探讨)

法律史(人类社会的法律与财产)

知识产权制度

经济学

公司运营与管理

艺术与设计


第一、二门课涉及知识产权的本体问题。《科学技术概论》课国内久已有之,但普及度远远不够。我在华南理工法学院最近几年上此课,学生反响最为积极。当下一个理工本科生对科学哲学与科技史等也所知甚少,更不要说文科生,此课的概括梳理对他们学知识产权非常重要。《概率与统计》是信息科学的基础,它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信息时代的含义,理解大数据等概念,理解知识产权与创新的本质。


我听到一个本科学农学的同学说,他一定要来学知识产权,就是想今后在农学领域做知识产权保护。但现在的高校几乎不能提供他如此具体的课程,只能通过对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,自己去学习。很多专业领域,都会是这样。


第三、四门是法律课。法学博大精深,知产专硕最需要了解的,是法律史,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形成的法律与财产概念。知识产权各专门法,最终研究的还是财产。理解知识财产,不仅是法律问题,更是哲学问题、科学问题、技术问题。


第五第六是经济类课程。我在选择第五门课时,犹豫了一下,还是写上了经济学。如前面老师们所说,学知识产权必须要有商业概念,学经济学就是建立经济思维。法学追求公平与正义,经济学追求效率与道德,不同思维的切换,必不可少。第六门课我明确写成公司运营与管理,而不是微观经济学或管理学。因为我看到,即便做到知识产权总监的IPer们,对其公司的顶层理解也是相当有限的,还不会从老板的角度,财务的角度,来看公司。仅把知识产权当成一个专业技术领域来做,这绝对不够。知识产权的价值,只有成为公司资产,通过公司价值提升来实现。而现在很多学生甚至老师,连“资产”概念都不一定清楚。


最后,我加上了《艺术与设计》这门课。越来越多的大家在呼吁,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,在更高层级看科学与艺术,它们就是一回事。至于设计,Design,应对其作更宏大的理解。有一部著名的科学纪录片,中文名是《霍金论天道》,英文原名是“Hawking’s Grand Design”,霍金在里面代替了上帝的眼睛,在谈整个宇宙的设计。Design译作“天道”,该得是多大的概念!


在基础核心课之外,还有专业必修课、选修课、实践课,可以交给各学校自己安排。考虑到现在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大部分在法学院办,知识专硕生毕业后就业方向主要是企业,主要工作还是与法律相关的“保护”与“运用”,未来他们还希望能在企业与律所之间转换,熟悉法律就很重要。一方面是教育资源和条件决定,一方面是学生的就业需求,综合考量后,我还是列出以法律为主要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(16-18学分):

民法与民事诉讼法

刑法与刑事诉讼法

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

知识产权专门法(专利法、版权法、商标法、竞争法等)

知识产权资产管理(强调资产,是希望更多从财务角度来讲管理)

数据与检索


整个知产专业硕士的学分总数约为70学分,与“非法本法律专业硕士”相当,上述基础核心课和专业必修课两部分加在一起约30-35学分,占到近一半。其它还包括公共课、选修课、实践课、毕业论文,安排相当满。


上面这些内容,我在现场的几分钟内只匆匆说了主要的部分,这里就写得仔细一点。


最后一个环节,讨论师资与实践教学,主持人是重庆大学李晓秋老师,中国政法大学的冯晓青老师、湘潭大学的肖冬梅老师、北京理工的郭德忠老师等发言,腾讯字节等企业代表则从产业的角度谈了各自观点。产教融合是未来的方向,知产专硕是一个好的实验场,但实践教学如何纳入教学规范,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式如何既能有较高的教学质量,又能更好地面向社会需求,这需要更多的尝试。


整整一天的会,大家应该都很累了,但我感到,整个参与讨论的群体都充溢着一种兴奋。会议结束后,还有几位老师与我用微信语音聊了好一阵。


都说搞知识产权这一行的人看起来像是打了鸡血,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激情。事实反复证明,无论干哪行,激情比能力更重要。一个人拥有激情与否,我想是一种基因的突变,可遇不可求。千百个这样的突变汇集起来,就可能改变物种的特性,形成特定的群体。


特定的群体走对了方向,就可能让世界变得更好。

 

(完)


来源|华南知识产权月谈